首页
关于我们
产业布局
新闻中心
投资者关系
加入我们
搜索

中关村科技副总裁李斌:实践角度下的医养结合

发布时间 2019.07.03
分享

微信图片_20200312194835.jpg

中关村科技副总裁李斌


2019年7月3日,北京老年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求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斌应邀出席并在论坛发表题为"实践角度下的医养结合"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实践角度下的医养结合”,主要是来自于我们实际工作的一些摸索和体会。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分享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分析,医养结合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3年及以前,可称之为“试点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国家主要在部分地区、小范围地进行“医养结合”的试点。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国家开始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医养结合”开始进入政策范畴。重要的文件是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3〕40号文,文件正式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作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6大主要任务之一,也就是文件中的第六项任务。


第二个阶段,2014年到2015年,可称之为“正式提出”。这个阶段国家正式提出了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实现形式,标志性的文件是2015年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其中“第六章-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中“第五节”的标题就是“医养结合”,并明确提出了实现医养结合的四种方式。同时,这一阶段国家九部委还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开始落实医养结合相关要求。


第三个阶段,也就2016年至今,可称之为“深化落实”。这个阶段,国家一方面为医养结合的推进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体系,降低“门槛”,一方面通过政策试点,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的落地实施。


需要关注的重要改革还有三点,也就是“卫健委成立,医养结合职能合二为一”,“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由行政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这三点主要从行业管理、业务准入及支付保障等三方面解决了长期影响医养结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接下来,我将结合国内的一些医养结合领域案例和中关村科技的实践,谈一些思考,由于中关村科技属于养老企业,所以我更多地是从养老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医养结合这一问题。


首先,什么是医养结合?从政策中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医养结合的概念和内容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医养结合简单而言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把医疗、生活照料、康复、养老等融为一体,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新模式。目前有四种实现形式,即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原有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无缝对接。


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背靠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第一医院,医疗和教育资源丰富,形成了比较高水平的结合或融合,规模和影响力大。属于比较成功的例子。


微信图片_20200312195003.jpg


但是据了解,杠老年护养中心时至今日仍是全国少有的试水医养结合的大型公立医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型公立医院从经济效益出发,缺乏开展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此外,目前医养结合、定位高端的大型CCRC社区模式,例如燕达国际健康城、上海亲和源等项目需要巨额的投资和长期的培育,影响扩张的速度和企业的效益,不易实现快速的复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型医院办养老机构,或者大型的CCRC社区配套医院,投资大,风险较高,不具有快速可复制性。


目前来看,居家和社区是养老服务的主阵地,既然是主阵地,那么,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说,医养结合怎么做呢?


我们结合实践,总结了两句话:


第一,缺“医”不可:对养老服务来说,医疗资源是必须的,是必要条件。就像汽车的刹车一样,没有它不安全,有了它,也不见得速度就快。


第二,因地制“医”:如何与医疗资源结合,要根据实际状况在而定,没有统一的模式。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确实是我们从三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中关村科技于2015年9月进行了战略转型,2016年,正式启动养老业务。当时定位明确,但是思路简单,想得就是深耕社区,只做养老,只做“刚需”。结果入住率低,经济效益差,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服务内容和模式单一,不满足刚需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缺乏盈利点。那怎么办呢?我们就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低成本收购一个医疗机构—诊所,增加医护服务内容。


微信图片_20200312195157.jpg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又发现医疗机构的规模不够,没有足够的床位,不能申办医保资质,而且刚需老人群体有限。2019年我们就升级资质,升级为成本最小的一级中医医院,引入特色中医服务,在对内服务的同时,辐射周边社区。


针对客户群体少的问题,将目标客户的年龄适当前移,瞄准老年人健康需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最终形成了以健康管理为基础,以养老服务为核心,以医疗、养生服务支撑的为老服务体系。


从我们每一个具体项目的实际功能设置看,同样体现了“缺医不可”和“因地制医”的思想。


比如,以我们的第一个项目—久久泰和左家庄街道照料中心为例,2017年9月9日开业,附近医疗资源丰富,距离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足500米,而且毗邻煤炭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三甲医院。


微信图片_20200312195226.jpg

久久泰和左家庄街道照料中心需求分析


如果开设医疗服务,肯定毫无竞争力,因此,该项目我们主要定位于提供照护服务,医疗主要采取绿色通道方式与医院合作的方法加以解决,日常服务主要通过内设医务室,为入住老人和周边居民提供差异化的医护服务和辅助服务。比如:专业护理、康复指导、中医理疗、保健、推拿、针灸及陪同就医、陪同就诊、代买取药等。


再比如,我们刚刚开业的曙光街道养护中心,地处世纪城区域,周边医疗资源不够丰富,需要弥补此“短板”。


微信图片_20200312195247.jpg

曙光街道养护中心需求分析


刚好,楼下就有中医诊所,具有医养结合的天然组合优势。项目方也想出售,我们就买了过来,做为养老院的平行机构。但是诊所一方面没有床位,而且无法申办医保,对业务开展有极大的局限性,在海淀区卫健委的支持下,原地升级为一级中医院,将设计的部分养老床位,变更为医疗床位,经过样一番努力,两块业务实现了紧密结合,一方面,养老机构低成本地实现了医养结合的目标。另一方面,医院经营压力也减小了,对内,可以与现有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合作,提供老年常见病服务。对外,作为一级医院,周边居民提供特色诊疗服务。


第三个例子,就是我们去年运营的一个机构养老项目—纳兰园。


微信图片_20200312195256.jpg

纳兰园需求判定


纳兰园地处北六环,上庄镇,附近医疗资源不够丰富,距离最近的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公里,距离最近的三级医院解放军261医院超过2公里,但周边人口稀少,只需满足机构内养老医疗服务即可。该项目属于国家级阿尔茨海默症养老试点项目,但对医疗资源需求不强烈。再加之环境优美,适合短期康养,所以选择内设包含中医全科的医务室就成为最优方案。目前,也成为我们养老业务中康养的主阵地。


最后,总结了几句话,供大家批评指正。


  • “医”和“养”就像是“男女朋友的关系”。男强女弱,呈现女追男的状态,养老机构要主动,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医养关系同理。遇到合适的就好,强扭的瓜不甜。


  • “医”是必要而非充分。


  • “医”对养老机构是“甜蜜的负担”。


  • 医、养要术业专攻、双向联动。


  • 把握核心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设置。


返回顶部